导读
混合试验技术是评估隔震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手段,试验数据准确、可信以及可靠至关重要。以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为主编单位立项的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标准《隔震结构混合试验技术标准》项目正式启动编制工作。标准适用于隔震建筑、桥梁、基础设施等多行业的混合试验技术,规范隔震结构混合试验技术的基本流程、模型设计、试验方法以及数据处理与试验报告等技术要求。
编制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程技术的发展,隔震技术已成为提高建筑和桥梁等工程结构抗震性能的关键技术手段。《隔震结构混合试验技术标准》的编制,旨在规范和指导隔震结构混合试验的实施,确保隔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隔震技术已在北京大兴新机场航站楼和港珠澳大桥等重大工程得到成功应用,并多次经受住地震考验,充分证明了隔震技术在减轻结构地震损伤方面的重要作用。
国内在隔震结构试验研究方面已积累了大量基础,并形成了适用于房屋建筑等工程结构的隔震试验方法和规范,如《建筑隔震设计标准》、《建筑抗震试验规程》以及《橡胶支座第1部分:隔震橡胶支座试验方法》相关标准。然而,现有的规范主要规定了传统的压剪或振动台试验和模型设计的基本原则,对于隔震结构混合试验(拟动力试验)的细节涉及较少,特别是在实时混合试验和振动台混合试验方面。因此,编制《隔震结构混合试验技术标准》显得尤为迫切,以填补现有标准在隔震结构混合试验技术方面的空白。
此外,随着隔震技术的进步,对结构抗震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试验方法已难以满足大型复杂隔震结构的试验需求。隔震结构混合试验技术,结合了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的优势,能够更准确地模拟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响应,可以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制定隔震结构混合试验技术标准,对于推动隔震技术的发展、提升隔震结构抗震设计水平以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情况
2024年12月6日下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防震减灾工程分会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组织召开了《隔震结构混合试验技术标准》启动会暨第一次工作会。来自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学术与标准工作委员会、广州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中建工程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MTS系统(中国)公司、北京富力通达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的40余位领导与专家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由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马玉宏研究员主持。会议开始时,马玉宏研究员宣布《隔震结构混合试验技术标准》编制组成立,并宣贯标准编写规定,同时,对各位参会领导与专家表达欢迎与感谢。

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周福霖院士出席会议并致辞,总结隔震结构的发展和混合试验技术的应用情况,强调编制《隔震结构混合试验技术标准》的重要性。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学术与标准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姜波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

周惠蒙副教授代表编制组汇报了标准编制的背景、国内外调研情况、标准编制思路、时间节点和任务分工,并介绍了隔震结构混合试验案例。会议中,专家们就标准编制工作大纲展开了充分讨论,提出了多项关键建议。此次启动会暨第一次工作会明确了标准编制的方向,编制组成员共同承诺将按期高质量完成标准的编制工作。
标准章节与编制时间
标准主要技术章节:
·术语、符号参考标准
·总体要求
·隔震结构模型设计
·隔震结构拟动力混合试验
·隔震结构实时混合试验
·隔震结构振动台混合试验
·隔震结构离线混合迭代试验
·数据处理与实验报告
·附录A 隔震结构混合试验模型更新方法
·附录B 隔震结构混合试验数值计算的精度及效率
·附录C 隔震结构混合试验报告
标准编制节点:
·2024.12 启动会时间
·2025.04 完成征求意见稿时间
·2025.08 征求意见结束时间
·2026.04 完成报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