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我国最早开始隔减震工程技术研究的科研机构之一,也是国内唯一专门研究隔减震工程技术的实验室。中心始建于1993年,1996年被评为广州市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1997年被建设部指定为抗震科研基地和隔震减震产品检测基地,2003年被评为广东省地震工程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2005年被评为教育部工程抗震减震与结构安全重点实验室,2006年通过了中国计量认证(CMA),200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013年荣获教育部“结构隔震与减震(振)控制”创新团队项目,2020年被教育部认定为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2021年入选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024年被命名为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科普教育基地,2025年通过CNAS认可。
中心现有固定科研人员37人,教辅及行政管理人员9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澳大利亚科学与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省市级人才10余人,研究队伍中100%具有高级技术职称或博士、硕士学位。
目前中心拥有16000平方米的实验大楼,实验仪器先进,设备齐全:拥有目前综合性能世界第一的三向六自由度振动台台阵试验系统、综合性能世界第一的万吨隔减震试验系统、多功能消能试验系统及大型振动台与高速作动器耦合的高性能实时混合试验系统等,可充分满足重大工程结构抗震、减隔震等相关领域科学研究和试验需求。
中心是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防震减灾工程分会和中国地震学会工程隔震与减震控制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减隔震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单位,是国际地震工程学会和亚洲太平洋地震工程研究中心联合体成员单位以及国际隔震消能减震控制学会 (ASSISi) 创建成员单位,与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家及台湾、香港地区的有关机构有长期的合作关系。
近年来,中心在我国隔减震工程技术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福霖带领下,取得了大量重大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励6项,承担国家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13项;先后取得了12项开创性、引领性科研成果;出版专著/编制国际/国家/行业等标准20余部,包括我国第一部《叠层橡胶支座隔震技术规程》、我国第一套隔震支座产品与试验标准《橡胶支座》,以及世界第一部《建筑隔震设计标准》等;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
中心注重紧跟国家、社会发展需求,积极为国家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主持研究、设计了世界规模最大的层间隔震工程北京通惠家园、中国最高电视塔广州塔的地震与风控制系统、世界最长跨海桥梁─港珠澳跨海大桥工程隔震减震系统、高烈度区长大隧道一汕头海湾隧道减隔震系统等工程项目,发展及完善了隔减震控制理论和技术,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2025年4月23日更新)